在談判中,各方當事人會提出某些需要,希望對方配合。有時候,這可能是當事人的某些立場。當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需要先實現立場,由此滿足立場背後的真正關注。
❝利益 ∼ 立場背後的真正關注❞
舉例,「老闆要減薪;員工要加薪」……
無論減薪或加薪都是立場,各方都希望透過自己的立場,滿足自己真正的關注。要解決問題,就要找到雙方立場背後的真正關注。談判者必須從自己和各方的位置深入思考,發掘各方立場背後的真正關注(如心理需要、現實需要、短期需要、中長期需要等因素),方能突破談判困境,勾畫出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假設老闆的真正關注是降低營運成本,提出減薪只是當刻想到的方法。而如果老闆能跳出減薪(立場)的框框,轉而考慮如何降低營運成本(立場背後的真正關注),既可針對真正關注,又可增加討論空間。再假設,員工的真正關注是要增加收入,加薪當然直接了當,但並也不是唯一方法。如果員工能將加薪(立場)轉化為增加收入(立場背後的真正關注),討論空間亦會增加。至於如何談判,留待以後討論談判技巧時再跟大家分享。
回歸本文,筆者希望談判者千萬不要低估金錢以外的各種利益;也希望談判者能從立場(或立場式談判)中抽離,細想自己和對方立場背後的真正關注,一起尋找共同利益,方能對症下藥,找出良策,轉危為機。
❝利益 ∼ 談判的主軸、合作的種子❞
筆者深知自己對利益(Interest)的見解仍有粗疏和不足之處。其實利益一詞豈止以上解釋。無論如何,明智的談判者應該努力發掘各方的利益所在,並以利益作為談判的主軸和引領各方合作的種子,籍此增加談判的切入點和方向,提高談判各方解決問題的動機,亦可增加可行方案的闊度和深度,大大促進多贏的談判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