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式談判 (Positional Bargaining) 亦稱硬式談判。它是談判策略之一,亦往往是大部份談判的最初狀態。 坊間一般不推薦採用,原因是它只聚焦單一立場(position),忽略整體利益(interest)。
立場式談判有以下特點:
1. 談判者堅持立場,要對方完全配合。
2. 談判者無視各方和自己的短期和長遠利益。舉例說,短期利益包括因爭議而已經耗損以及將會付出的代價,例如時間、聲譽、金錢等等;長遠利益涉及層面更廣更深,例如自己和持份者因持續爭議而積累的心理壓力、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社會成本以及其他週邊成本等等。
3. 由於談判一般只圍繞單一立場而忽略整體利益,所以談判範圍和創造解決方案的空間也較狹窄,令談判容易陷入僵局。
4. 即使達成和解,妥協一方亦有可能消極履約,例如馬虎完成服務、敷衍道歉等等。相反,另一方的立場表面上得到了滿足,但真正的利益需要卻未必得到解決。故此,和解後亦容易衍生另一波爭議。
誠言,坊間也並非一面倒,也有意見認為當某些立場比「所有利益和代價的總和」更加重要的時候,立場式談判策略便適用。
但假如誤判了形勢,最終可能尾大不掉,各方關係覆水難收。原本的生意拍檔、左鄰右里、沙煲兄弟、夫妻骨肉,純粹因立場之爭而不能和好,甚至對薄公堂(還要付訟費),最後老死不相往來,的確十萬個不值得。總的而言,任何談判都必須慎重考慮整體利益,以大局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