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式談判 (Positional Bargaining) 亦稱硬式談判。它是談判策略之一,亦往往是大部份談判的最初狀態。 坊間一般不推薦採用,原因是它只聚焦單一立場(position),忽略整體利益(interest)。
立場式談判有以下特點:
1. 談判者堅持立場,要對方完全配合。
Continue reading立場式談判 (Positional Bargaining) 亦稱硬式談判。它是談判策略之一,亦往往是大部份談判的最初狀態。 坊間一般不推薦採用,原因是它只聚焦單一立場(position),忽略整體利益(interest)。
立場式談判有以下特點:
1. 談判者堅持立場,要對方完全配合。
Continue reading「軟式談判」又稱「溫和式談判」或「讓步式談判」,是指談判一方積極讓步,主動配合對方的需要,務求和諧地達成協議或解決爭議。那不會很吃虧嗎?也不一定。不如輕鬆一吓,看看以下例子,也許大家都曾經歷過軟式談判。
有些情況,當一方或各方都極之重視彼此關係,就會主動避免衝突發生,並積極滿足對方的需要。例如父母愛子女、恩愛的夫妻、熱戀的情侶等等,他們在日常生活的談判過程中都視關係為最主要的考量,其他東西相對次要。
也有些情形,當地位和權力相當不均時,一方也往往不戰而和,以退為進。例如,公司管理層邀請員工當面提出公司須要改善的地方。又例如,老婆問:「老公,我靚唔靚呢?」
以上各例,也許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維護關係並且避免衝突,不知不覺地使用了軟式談判。最後進入化境,明白不爭朝夕,放眼千秋的智慧。人生流流長,得得失失,見仁見智。軟式談判,上善若水,其實深不可測!
人類學家 Ray Birdwhistell 在1970年的著作《Kinesics and Context》指出,在言語溝通(verbal communication)過程中,言語成份(verbal element)只佔百分之三十五;而非言語成份(non-verbal element)卻佔多數,達百分之六十五。另一位學者,心理學教授 Albert Mehrabian 在1972年的《Silent Message》一書中進一步指出,非言語成份佔更大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三。各位悶了嗎?我懂的!那就換個方式,說一個關於羅斯福的故事吧。
Continue reading人的腦袋會不知不覺地習慣忽略聲音,例如有些人習慣了一回家便打開電視機或收音機,但又不會聆聽內容。這時腦袋便會「習慣忽略」某些聲音,減低對聲音的敏感度。長久而言,「習慣忽略」亦會成為習慣,影響日常生活的聆聽質素。
腦袋在聆聽時每分鐘處理超過六百字,但在說話時只能講出一百多字。聆聽者往往不自覺打斷別人,例如不斷追問、駁斥,導致對方未能完整表達意思。如果說話者一再被打斷,就會產生防衛,甚至不合作心理,影響進一步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