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調解互利共贏的特色,也簡單道出不少爭議的成因: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思考。不少朋友會發現,這個現象其實十分普遍,我們朋友圈內可能也正正有這樣的人。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衝突。其實,衝突很多時就是爭議的萌芽,起因可能十份簡單。
有建築承建商與分判商掀起千萬元官司,一方指控對方剋扣工程款,另一方指分判商施工質量欠佳。調解員觀其原因,其實涉及施工團隊日積月累的衝突和互不尊重,事件不斷升溫,以致對簿公堂。
調解員作為第三者當然不是萬能,並不能夠馬上使雙方和好如初,情同手足,但調解員可以做到的是要大家思考爭議背後有多少是不理性的情緒主導,有多少是在互利共贏下應該作出的妥協。此外,調解員亦會促進雙方想一想彼此的共同利益,工程承建大家均希望愈做愈多、愈做愈好,打官司寫文件,何等費時失事呢?
當大家發現衝突可以如此容易發生,其後果可大可小,我們便要有調解的思維處理身邊的人事。筆者的意思當然不是叫大家動不動就開展一場調解會議,反而是大家要如何避免衝突升溫。
生活中,工作上同事上司下屬的小爭執,家人朋友的小不滿,大家因著某種關係走在一起,切不可輕看那小小的磨擦。有人因為大家關係的緊密,往往沒有為對方設想,變得自私,這勢必會引起各種各樣的傷害和問題。
另外,每一個人也是一個消費者,我們的網購團購,遇到貨不對辦雙方又如何處理呢?投訴和處理投訴其實也是一種學問,大家不要忽略背後的共同利益呢。
故此,調解思維的應用可以十分生活化。調解既是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調解與你,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