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與你 (下)

前文提及調解互利共贏的特色,也簡單道出不少爭議的成因: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思考。不少朋友會發現,這個現象其實十分普遍,我們朋友圈內可能也正正有這樣的人。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衝突。其實,衝突很多時就是爭議的萌芽,起因可能十份簡單。

有建築承建商與分判商掀起千萬元官司,一方指控對方剋扣工程款,另一方指分判商施工質量欠佳。調解員觀其原因,其實涉及施工團隊日積月累的衝突和互不尊重,事件不斷升溫,以致對簿公堂。

調解員作為第三者當然不是萬能,並不能夠馬上使雙方和好如初,情同手足,但調解員可以做到的是要大家思考爭議背後有多少是不理性的情緒主導,有多少是在互利共贏下應該作出的妥協。此外,調解員亦會促進雙方想一想彼此的共同利益,工程承建大家均希望愈做愈多、愈做愈好,打官司寫文件,何等費時失事呢?

當大家發現衝突可以如此容易發生,其後果可大可小,我們便要有調解的思維處理身邊的人事。筆者的意思當然不是叫大家動不動就開展一場調解會議,反而是大家要如何避免衝突升溫。

生活中,工作上同事上司下屬的小爭執,家人朋友的小不滿,大家因著某種關係走在一起,切不可輕看那小小的磨擦。有人因為大家關係的緊密,往往沒有為對方設想,變得自私,這勢必會引起各種各樣的傷害和問題。

另外,每一個人也是一個消費者,我們的網購團購,遇到貨不對辦雙方又如何處理呢?投訴和處理投訴其實也是一種學問,大家不要忽略背後的共同利益呢。

故此,調解思維的應用可以十分生活化。調解既是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調解與你,密不可分。

#調解 #調解員 #調解技巧 #調解培訓 #和解 #大和解

【文:#認可調解員 #Eric Ting】

調解與你 (上)

調解 (mediation)被視為透過第三方協助解決爭議的方法之一,不少朋友也把它與訴訟(litigation) 和仲裁 (arbitration)相題並論。對一般的小市民來說,我們既沒有億萬元爭產案在身,也不多有對簿公堂的機會,調解又與我有何關係呢?

要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調解的理念和優點。除了廣告或推廣活動中提及的節省時間和成本,它其中的一大特色是找尋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以自主的方式處理問題。

互利共贏,看似是一個口號,特別在充滿矛盾的社會和競爭的環境下,人們習慣你贏我輸的博弈。然而,解決問題卻不一定要走到這種零和地步﹗

調解員的經驗告訴我們,互利共贏並不是一個口號。我們發現,爭議雙方在對立的爭鬥中往往變得主觀,除了認為自己有道理,更無法客觀的找尋解決方法。這個情況與爭議方的學識和資歷並無直接關係,乃人之常情。調解員正在這種情況下以中立第三者的身份介入爭議,以技巧使雙方多角度思考爭議,從而找出解決方案。

以為人津津樂道的分橙故事為例,兩姊弟要爭奪家中唯一的橙,以訴訟方式解決可能會一方得橙一方一無所有。調解員方式則了解他們對橙的需要,發現背後姊姊需要橙皮供制作蛋糕之用,弟弟則運動完畢欲喝鮮橙汁。一個橙本能滿足大家需要,卻因主觀見解引起爭議。

以上故事雖然簡化了生活中不同的爭議,但卻一語道出不少爭議的成因。互利共贏,找尋背後需要甚至共同利益,正是人們不易做到的。了解到這個調解的特色,它又如何與我們息息相關呢?下文再談。

#調解 #調解員 #調解技巧 #調解培訓 #和解 #大和解

【文:#認可調解員 #Eric 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