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衝突 多元手法處理

2023年2月,有報章報導有兩名男子於本港中區名校門外身穿「血衣」,高舉「校方嚴重失當」、「校園暴力零容忍」等紅字橫額,強烈表達對學校處理校園衝突的不滿。事件帶出去年11月,校方曾報警指一名12歲男生在校內被一名14歲男生襲擊,警方及後對該施襲男生進行警司警誡。
面對校園出現暴力事件,校方報警求助,拘捕施襲者,保護受害人,是各方的首要任務,卻並非完成任務。懲罰犯事者固然有阻嚇性,化解衝突讓雙方重回校園生活更為重要。
事件中的施襲男生接受警司警誡,但明顯衝突依然存在。警司警誡是警方對10歲至未滿18歲的青少年犯事者行使酌情權不提出起訴,只對其作出警誡及監管。校園暴力衝突的處理,絕不限於警方執法,亦可多管齊下,解決問題。

朋輩調解 防範於未燃
朋輩調解的理念在於讓青少年甚至小學生學會基本的化解衝突技巧,讓他們自己處理同輩間的分歧。透過簡單的訓練,青少年會認識衝突的形成和解決爭議的技巧,最為重要的,是他們對衝突能建立一個正確的思維。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園衝突的形成必然有其原因及過程,及早介入能夠避免衝突升級。老師、學校社工或心理學家工作繁多,沒有比衝突爭議雙方自行解決問題來得有效。

調解修復關係
部份朋輩間的衝突升級,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第三方調解員進行調解,也是可取之選。調解讓爭議方能有一個合適的機會及平台表達自己的意見及感受,也讓大家可以自主地提出解決方法。
有別於一般的商事或民事糾紛調解,朋輩間的調解對象往往是年青人,爭議亦較少與金錢有關。調解的安排要更靈活及從爭議雙方的角度出法,當事人的關係更是調解的主軸。
當然,調解並非萬靈丹,也並非所有衝突均能以調解處理。然而,成功的朋輩調解,不僅可以解決爭議的問題,更能修補或提升大家的關係。學校提倡朋輩調解,對處理校園衝突有百利而無一害。

文:#Eric Ting #認可調解員

應對校園欺凌 朋輩調解為先

早兩星期,港島南區一所小學懷疑發生校園欺凌事件,過程更被拍片上載,再次引起社會迴響。從網上影片可以看到,一名穿運動校服的女生被最少三名女同學在校園平台包圍叫囂,有人更將飲料和零食倒在女生頭上,惡言相向。雖然女學生嘗試躲避及伸手示意對方停止,但不獲理會,女生全程無反抗之力,周邊亦無人施以援手。

近年校園欺凌事件屢見不鮮,2022年4月,紅磡一所小學一名五年級的男生疑在家網課期間於網上遊戲時開罪同窗,於復課後被同學挾持到區內一公園被迫「三跪九叩」拍片道歉。事後警方以刑事恐嚇罪拘捕兩名12歲及13歲的男童。

不同的校園欺凌事件,除了看到朋輩欺凌無處不在,也暴露出朋輩衝突未被妥善解決,校園除了是一個學習的地方,也成了朋輩衝突的溫床。

其實,朋輩衝突並非新事物,只是當衝突變得嚴重甚至變成欺凌時,才獲社會關注。

從根本著手 於萌芽期化解衝突

目前,不同的學校有社工或心理學背景的專業人士為學生們提供適當的輔導或跟進工作。然而,要符合成本效益,他們只能聚焦問題較嚴重的個案。事實上,要求他們緊貼每一位同學的衝突也不切實際。

事實上,衝突形成有不同的階段,有時候衝突萌芽於輕微的矛盾甚至是誤會。從根本著手,處理校園欺凌,最佳的方法是從有效化解衝突、矛盾和誤會著手。

青少年也能化解衝突 建立正確思維

朋輩調解的理念在於讓青少年甚至小學生學會基本的化解衝突技巧,讓他們自己處理朋友或同學間的分歧。透過簡單的訓練,青少年會認識衝突的形成和解決爭議的技巧,最為重要的,是他們對衝突能建立一個正確的思維。

很多朋友對衝突存有誤解,以為衝突是負面的事情,要盡力杜絕。其實,這反而令不少矛盾或分歧升溫。又有朋友認為小朋友間的衝突都是瑣碎小事,參加調解訓練,倒不如加緊學科補習來得實際。要知道,成人世界的小事可能對小朋友是天大的事情。

現時,持續地為學生們提供有系統的朋輩調解訓練的學校只有少數,講座、徵文比賽可以提高坊間對朋輩調解的認識,但並不能真正應用朋輩調解處理同學們的紛爭。我們除了期望更多人可以認識朋輩調解,更希望學界或不同的團體真正運用朋輩調解,使我們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從小已能掌握處理衝突的技巧。

文:#EricTing #認可調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