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有報章報導有兩名男子於本港中區名校門外身穿「血衣」,高舉「校方嚴重失當」、「校園暴力零容忍」等紅字橫額,強烈表達對學校處理校園衝突的不滿。事件帶出去年11月,校方曾報警指一名12歲男生在校內被一名14歲男生襲擊,警方及後對該施襲男生進行警司警誡。
面對校園出現暴力事件,校方報警求助,拘捕施襲者,保護受害人,是各方的首要任務,卻並非完成任務。懲罰犯事者固然有阻嚇性,化解衝突讓雙方重回校園生活更為重要。
事件中的施襲男生接受警司警誡,但明顯衝突依然存在。警司警誡是警方對10歲至未滿18歲的青少年犯事者行使酌情權不提出起訴,只對其作出警誡及監管。校園暴力衝突的處理,絕不限於警方執法,亦可多管齊下,解決問題。
朋輩調解 防範於未燃
朋輩調解的理念在於讓青少年甚至小學生學會基本的化解衝突技巧,讓他們自己處理同輩間的分歧。透過簡單的訓練,青少年會認識衝突的形成和解決爭議的技巧,最為重要的,是他們對衝突能建立一個正確的思維。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園衝突的形成必然有其原因及過程,及早介入能夠避免衝突升級。老師、學校社工或心理學家工作繁多,沒有比衝突爭議雙方自行解決問題來得有效。
調解修復關係
部份朋輩間的衝突升級,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第三方調解員進行調解,也是可取之選。調解讓爭議方能有一個合適的機會及平台表達自己的意見及感受,也讓大家可以自主地提出解決方法。
有別於一般的商事或民事糾紛調解,朋輩間的調解對象往往是年青人,爭議亦較少與金錢有關。調解的安排要更靈活及從爭議雙方的角度出法,當事人的關係更是調解的主軸。
當然,調解並非萬靈丹,也並非所有衝突均能以調解處理。然而,成功的朋輩調解,不僅可以解決爭議的問題,更能修補或提升大家的關係。學校提倡朋輩調解,對處理校園衝突有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