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語溝通過程中,非言語的訊息(如友善微笑)比言語訊息(如說話內容)更能有效傳遞

人類學家 Ray Birdwhistell 在1970年的著作《Kinesics and Context》指出,在言語溝通(verbal communication)過程中,言語成份(verbal element)只佔百分之三十五;而非言語成份(non-verbal element)卻佔多數,達百分之六十五。另一位學者,心理學教授 Albert Mehrabian 在1972年的《Silent Message》一書中進一步指出,非言語成份佔更大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三。各位悶了嗎?我懂的!那就換個方式,說一個關於羅斯福的故事吧。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於白宮迎接賓客時覺得有點沉悶,於是做了一次社會實驗。他估計賓客在進場跟自己握手和打招呼時,都不會在意自己在說什麼。也許都是「歡迎光臨白宮」、 「真係好耐冇見」、「你好嗎?最近點呀?」一類重覆的客套說話。 於是羅斯福在賓客進場時,展露歡顏,友善微笑,逐一向來賓說:「我剛殺了我的岳母。」 如他所料,多位賓客都彷彿聽不到說話內容,並客套回應:「了不起!」、「繼續努力!」、「願主保佑!」等等。 直到玻利維亞大使到達,大使聆聽能力了得,聽得清楚,於是彎身在羅斯福耳邊輕聲說:「佢真係應有此報。」以上故事,暫不深究其準確性,例如有些來源指羅斯福戲言謀殺了祖母而非岳母,但此並不是本文重點。 話說回來,如果大家希望能夠增強整體的溝通能力,除了要留意溝通當中的言語訊息,例如訊息内容、選詞用字、行文結構之外,也更須特別注意更重要的非言語訊息,例如身體語言、聲調語氣、環境陳設